11:30到了孟買市中心,團隊裡的另一批小夥伴又出現了,他們會按照街區再將餐盒分類,打標號然後再交給下一位送貨員,由他最終送到客戶手中。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但是,皇帝的建議卻遭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屈原和賈誼,一個是楚國貴族,一個是漢代官員。每次皇帝要求大家商討國家大事時,各位老先生還沒說話,賈誼就第一個發言,弄得老先生們只好在他說完之後尷尬地笑笑,說:「小賈的觀點就是我想說的啊。李商隱九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家裡生活很困難,作為長子的李商隱就支撐起整個家庭,透過替人抄書掙錢以補貼家用。後來,他改任梁懷王的太傅,可是梁懷王不小心騎馬摔死,賈誼覺得自己沒有盡到做老師的責任,不久也鬱鬱而死。漢文帝也十分欣賞賈誼,於是一年之內就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
宣室,原來指漢朝皇宮的宣室殿,這裡代指西漢朝廷近幾年柬埔寨總理洪森(Hun Sen)對批評柬埔寨政府及人權的異議人士加強打壓的力度,經常以「假新聞」為名讓反對派噤聲。如何與政府溝通,以影響政策、建構良善的對話平台發揮影響力、以及拉高對話層級使樂生療養院能在眾多文化資產保存議題中脫穎而出,打造同時並存的樂生「活聚落」與「樂生活」聚落,將會是未來樂生保存運動推動者、關心文化資產與社會正義廣大市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老師稱讚學生時,是稱讚小組。他說:「日本的教室不僅是學習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但我認為,那是一種疏忽,原因有兩個。事實上,那位校長看起來不像很容易被冒犯的人,或者說,即使他被冒犯了,也肯定不會表現出來。
」我問另一位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外語助教亞當在日本小學教書的經歷,他也提到同樣的現象。日本的母親與孩子密不可分,那容易讓人產生一種依賴感。
我在日本時,去了一趟廣島的和平紀念館。上學的第一個月,她做任何事情都是跟那組同學一起做,之後又會重新編組。她事先提醒我,拜會當地的初中校長時,要用雙手接過他的名片,而且見面期間,那張名片要一直放在桌上,以免冒犯對方。我問那幾個女孩,學校想把她們教育成什麼樣的人時,他們先是咯咯笑著說:「機器人。
核子技術非常複雜,是由數理成績優異的博學者發明出來的。日本的孩子跟小組坐在一起,一起做功課,一起吃午飯,一起打掃學校〔看起來很可愛,但我覺得好像穿梭在電影《安妮》(Annie)的孤兒院裡〕。上課中,孩子可以站起來四處走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除非老師覺得很危險,才會加以制止。我在其他的對話及閱讀情境中回想起橋本先生的話時,覺得他所謂的「培養人格」,比較像是英語中的「培養品格」,而不是發展個人的性格。
橋本先生讓我理解了目前為止我與其他人的對話內容。第一,培養價值觀其實是有助益的。
他們兩人是在日本擔任外語助教(Assistant Language Teachers,簡稱ALT)時相識的,後來他們收養了一個日本小男孩,並讓他就讀公立學校。」我坐在校長的辦公室裡,第一次聽到莉莉翻譯這點時,我以為「培養學生的人格」是讓學生發揮個性,鼓勵他們展現個人差異,就像西方教育那樣。
」價值觀的教育究竟有什麼效果,這很難衡量。資料導向的教育體系可能不會衡量那些效果,也因此大家比較少花時間去思考及培養學生的特質與行為。那個理論主張,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瞭解人類關係的重要,如此一來,孩子身為群體的一份子時,會更願意接受個體性必然受到的約束。我看到老師和學生出現令我不解的行為時,她也會解釋給我聽。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明白這種差異的原因,我是聽了兩位外國人的解釋以後才恍然大悟的。還有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所以日本教師不只傳授學術課程,也教倫理道德和其他東西。有些孩子甚至到十幾歲才自己睡(這或許可以解釋,缺乏個人隱私的情侶為什麼喜歡去「愛情賓館」)。
日本教育不僅教導學生閱讀、數學、科學而已。但是從群體社會化的目的來看,小學的行為管理與初中的行為管理看起來很不一樣。
然而,我在日本研究時,發現他們的教育主題是強調「教孩子成為群體中的一份子」。茱麗葉告訴我,瑪雅六歲剛上小學時,她有一次去參加家長座談會,聽到校長向他們強調「親密接觸」的重要。
日本的孩子出生後,通常和父母睡在同一張床上,直到四、五歲才分開。法律規定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格,我非常認同這點。這可說是日本教育體系的基礎,也是一種社會化的形式,那會影響學生成長後對自己的看法。校長鼓勵家長繼續跟孩子同床共眠及共浴。
可以想見,那是一次令人動容又不安的經驗,也讓我反思了教育的目標。家長希望他們學會守規矩,努力用功。
當你刻意培養學生勤奮好學及堅韌不拔的特質,並明顯地強調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時,你也可以因此提高那些更容易衡量的東西,例如分數。他說日本教育的目的是為了「養育孩子長大」,他的解釋為我釐清了後來看到的課程。
但是,如果知識是用於破壞性的目的,那又有什麼用呢?如果孩子學會九九乘法表,住家卻被核爆夷為平地,那又有什麼用呢?我們需要和孩子討論這些事情,以避免重蹈覆轍。道德教育很重要,即使多年後有人決定不按下啟動核武的按鈕時,道德教育的效果才顯現出來,那依然值得我們投入。
在那場會議上,他們會花兩小時的時間,討論他們希望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我問他們,剛到日本時,日本教育最讓他們吃驚的是什麼。責罵學生時,也是責罵小組。他頂著一頭銀灰色頭髮,笑起來眼睛周邊會出現笑紋。
有些人說,本來就應該這樣,因為學校是把孩子教得更聰明的地方,不是為了別的。事實上,這個流程是從他們一出生就開始了,早在他們接受正規教育之前。
蘇菲亞說:「小學生在校的行為嚇我一跳,他們看起來很糟。」接著又說:「他們希望我們認真地投入重要的事情。
當然,這種教育方式有好壞之分,而研究應該可以讓我們知道該在哪些地方導入那種教育。態度和藹可親,莉莉和我都覺得他很迷人。